在植筋加固工程中,人们往往更关注植筋胶、钢筋的性能与施工工艺的规范性,却容易忽视混凝土基材本身的状态 —— 作为植筋加固的 “承载基础”,混凝土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植筋粘结界面的稳定性与整体加固的效果。若混凝土基材不符合要求,即便选用合格的材料、严格按流程施工,也可能出现植筋拔脱、基材开裂等问题,严重影响结构安全。事实上,植筋加固对混凝土的强度、外观、钻孔区域、环境适应性等均有明确要求,这些细节正是确保加固工程成功的关键前提。
一、混凝土强度
混凝土强度是植筋加固中主要的基础要求,直接关系到其能否承受植筋传递的荷载并避免自身破坏。根据相关的设计规范中的要求来看,植筋加固所用混凝土基材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20—— 若混凝土强度过低(如 C15 及以下),其内部孔隙率高、密实度差,不仅无法与植筋胶形成有效粘结,还可能在植筋受拉时出现基材劈裂或局部压溃,导致植筋失去承载能力。
二、混凝土外观与缺陷
植筋加固对混凝土基材的外观状态有严格要求,表面缺陷会直接破坏粘结界面,形成安全隐患。首先,混凝土表面应无明显裂缝 —— 宽度超过 0.3mm 的裂缝会导致植筋胶与基材的接触面积减小,还可能成为水分、腐蚀性介质渗入的通道,加速植筋胶老化与钢筋锈蚀。对于已存在裂缝的区域,需先进行裂缝修补:宽度 0.1-0.3mm 的裂缝采用低压注浆法填充,宽度大于 0.3mm 的裂缝需凿槽后用环氧砂浆封堵,待修补材料固化且强度达标后,方可进行钻孔植筋。
其次,混凝土表面应无疏松、剥落、蜂窝麻面等缺陷。疏松的混凝土表层强度非常低,钻孔时易出现掉渣现象,导致孔壁不平整,植筋胶无法充分贴合;蜂窝麻面则会使胶体填充不密实,降低粘结强度。若混凝土表面存在此类缺陷,需先进行处理修复,确保基材表面密实、平整。
此外,混凝土厚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,植筋加固施工时则需要钻孔,钻孔深度一般为钢筋直径的15倍。如果混凝土厚度不够,将会影响钢筋、植筋胶和混凝土的粘接效果。另外,混凝土钻孔后的灰尘也需彻底清除干净。这些杂质会在混凝土与植筋胶之间形成 “隔离层”,非常影响后续的粘结性能。钻孔后的孔洞需要用空压机和毛刷对孔洞进行“三吹三刷”式清理,确保孔洞清洁。
植筋加固中的混凝土基材的质量是决定加固的性能。每一项要求都在确保混凝土能与植筋胶、钢筋协同工作,共同承担荷载。在实际工程中,需将混凝土基材的检测与处理纳入植筋加固的流程,通过严格把控基材质量。只有充分重视混凝土的各项要求,才能让植筋加固技术真正发挥作用。